门诊上,医生经常跟患者说:帕金森病不仅仅是 “手抖、动作慢” 的问题,不能只盯着症状治。因为在中医理论中,“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脾主肌肉”,而 “颤证(帕金森病属中医‘颤证’范畴)与肝肾亏虚、脾虚痰湿、气血瘀滞密切相关”。
患者长期劳累、情志失调、年老体衰,伤的不仅仅是肢体活动,还有肝的疏泄、肾的藏精、脾的运化。
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就容易出现肢体震颤、肢体僵硬;脾虚失运,痰湿内生,阻滞经络,会加重动作迟缓、步态不稳;气血瘀滞,脉络不通,进一步影响肢体气血濡养,导致症状缠绵难愈。
相反,若能滋补肝肾、健脾化痰、活血通络,使筋脉得养、气血通畅、痰湿消散,症状就能逐步改善。
就比如之前门诊的一位患者,男,68 岁,确诊帕金森病已经 5 年了。双手静止性震颤明显,拿东西时不稳,肢体僵硬,走路起步困难,步伐小而慢,转身费力,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
展开剩余62%发现他面色偏暗,表情减少,肢体活动迟缓,舌暗红、苔少,脉细数。平时容易疲劳,睡眠质量差,记忆力也略有下降。
中医诊为 “颤证”,辨证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兼气血瘀滞。
于是,医生开方:
熟地、山茱萸、白芍、天麻、钩藤、杜仲、牛膝、丹参、鸡血藤、桑寄生、首乌藤、火麻仁等。
治疗结果如何呢?
用药 3 个月后,患者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的症状减轻,大便趋于通畅,睡眠质量改善。家人反馈说,他双手震颤的幅度变小了,肢体僵硬感有所缓解,自己能慢慢起身走路。
于是,根据情况对方剂进行了微调,适当增加了健脾益气的药物,如黄芪、白术,继续用药一段时间,患者表示动作迟缓的情况有所改善,转身比以前灵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不少。
其中的道理?
这个方子是根据《证治准绳》《景岳全书》等古籍中记载的方剂加减而来。原方主要针对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导致的颤证。
由于这位患者有明显的气血瘀滞、脾虚失运表现,而单纯滋补肝肾可能滋腻碍胃,所以对药物进行了调整,加入了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火麻仁润肠通便,后期又加入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使整个方子既能滋补肝肾、平肝熄风,又能活血通络、健脾助运,更贴合这位患者的身体状况。
温馨小贴士:文中提供的方剂不要盲目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辨证论治下使用,这样才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发布于:北京市中国证券公司前100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