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色下的人间百态:从寺庙长队到工厂熄灯
夜幕悄然褪去,杭州与广州却呈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中秋前奏图景。在杭州法净寺的门前,人头攒动,一条由手机屏幕微光汇聚成的长河蜿蜒向前,那是望眼欲穿的购饼队伍;而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工厂的流水线早已静默,师傅们默默地将烤盘堆叠整齐,心中盘算着今年并不乐观的账目。这两条看似无关的轨迹,却都指向了同一个传统食品——月饼——所面临的命运拐点。
广式月饼:昔日风光难再续,沉重口味遇冷流
在广州,以蛋黄莲蓉为代表的广式月饼,曾是中秋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它们以精细的工艺和厚重的口感著称,是许多人心中的“白月光”。然而,时代变迁,曾经光鲜的广式月饼,如今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十年月饼从业者张钊感叹,如今月饼的出厂价几乎比他刚入行时腰斩。代工利润被层层压缩,许多曾经在旺季能有数千万销售额的小厂,今年都难以为继,纷纷倒闭。即便是广州酒家这样的老字号,2024年月饼收入也略有下滑。更令人唏嘘的是,往年要卖到中秋节前几天的“九星赞月”、“八星礼月”等7款月饼,今年早在9月中旬就已停产,一位批发商坦言:“今年行情不好,早停早止损。”
展开剩余74%究其原因,并非广式月饼的工艺有所退步,而是曾经支撑其辉煌的“礼赠”场景正在消退。当消费者从“送礼”转向“自食”,那些过度包装、单价高昂、口味厚重的月饼,便不再受欢迎。利润微薄、库存风险高企,企业只能选择提前停产,以避免现金流进一步受损。这并非是对广式月饼工艺的否定,而是对新消费现实的被动适应。
寺庙月饼:香火化为生产力,稀缺与情感成王牌
与广式月饼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寺庙月饼的异军突起。在杭州,法净寺的素月饼吸引着无数人凌晨排队,只为一尝那份独特的味道。今年,由于灵隐寺、法喜寺等寺庙暂停供应素月饼,法净寺的客流量更是井喷。凌晨四点半,寺庙门口便已排起长龙,寺门一开,筒装和盒装月饼便迅速售罄。尽管价格亲民——盒装60元8个,筒装50元8个,散装7元一个——但由于供不应求,代购价格水涨船高,一度溢价超过一倍。
寺庙月饼的热销,并非单纯的炒作。江浙沪一带的人们对现烤酥皮月饼情有独钟,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口味记忆。法净寺的月饼馅料扎实,椒盐、黑芝麻、豆沙等口味清淡而不寡淡,还带有一点“健康”的心理标签。人们在排队等待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节气的仪式感和共享的情绪价值,仿佛为这一年增添了一道温暖的注脚。
上海的龙华寺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径。它拥有自己的素斋食品公司和糕点工厂店,平时生产青团、素斋等产品,中秋节则主打月饼。在电商平台上搜索“龙华禅素”,可以看到各种盒装素月饼,销量可观。这种规模化的寺院食品逻辑,既保留了“寺庙月饼”的文化特色与信任感,又不必让消费者凌晨排队。通过工厂化生产,将有限的产能释放出来,将稀缺性从“无货可售”转化为“合理等待”,同时借助品牌叙事和稳定的品质来维持情感价值。
新消费趋势:健康与情感至上,传统口味需革新
从线上平台的热销数据到线下门店的销售情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月饼消费的价格带正在迁移。50到138元的线上礼盒和100到200元的线下畅销款,正好契合了“自食”和“尝鲜”的小额消费决策。年轻人在选购月饼时,更加注重油、糖的配比,“低糖低油”成为搜索热词。北京一家网红烘焙店每天能卖出500多盒流心低糖月饼,这正是一个信号:新鲜、轻负担、可分享的小份化月饼,正在成为主流选择。
除了寺庙月饼,一些网红品牌,如“省医月饼”、“胖东来礼盒”等,也凭借清晰的定位、良好的口碑以及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成功抢占市场份额。它们和寺庙月饼一道,占据了“有话题、有特色”的认知高地。
面对“自食为主、健康当道”的新需求,月饼的供给侧也面临着两条不同的道路:法净寺的“限量 现场”模式,以稀缺性和仪式感来提升情绪价值;龙华寺的“标准化 规模”模式,通过工厂和电商平台来实现持续供给。
未来之路:坚守传统亦需创新,情绪价值与健康同行
月饼的未来,并非只能固守旧味。广式月饼可以保留蛋黄莲蓉等经典口味,但完全可以缩小单枚的份量、降低甜度、简化包装,降低礼盒成本,以适应更低的价格带。在口味层面,可以引入轻油、低糖的技术路线,兼顾传统与当代审美。
当礼从厚重转向合宜,“礼之用,和为贵”。月饼不再是比拼外包装和面子大小,而是回归食物本身,兼顾口感、健康和价格可接受性。那些能在情绪价值上做文章、在健康化上有明确方向的品牌,正在赢得当下消费者。
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里,月色依旧皎洁,饮食传统也不会轻易消逝。只要月饼的味道能够贴近当下人的生活节奏——不腻、不重、好分享——不论是在寺庙门口的长队里,还是在电商的评价栏里,人们都会愿意为那一口“应时之味”买单。中秋所需的,或许只是一点心思和诚意,让面子与里子重新握手,共同迎接月圆人圆的美好时刻。
发布于:江西省中国证券公司前100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