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全体师生、家长代表等近1600人走进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南区正大体育馆,举行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这是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首次在复旦校园内举行开学典礼,也是复旦大学各附属学校里的首次。
复兴中学与复旦大学的渊源已久。复旦之名,源自《尚书大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寄寓自强不息之志;复兴之名,出自“旦复旦兮,兴我中华”,承载“教育救国”的初心。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校长薛磊表示,学校自1946年筹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划归复旦大学领导、推进课程改革,再到改革开放后学校迁址、发展,直至2024年7月1日学校正式挂牌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复兴与复旦的血脉,一以贯之。参与者有复旦老校长苏步青教授、谢希德教授、谈家桢教授,还有蔡祖泉教授、谷超豪教授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奠定了复兴中学形成“提倡讨论、提倡自学、提倡学科实践”的教学特色。
“第一次在大学校园内开启‘开学第一课’,内心很震撼。”高一(11)班蒋涵告诉记者,当我看到复旦大学的校训时,我希望自己高中阶段,能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世界的复杂与多元。高三学子们即将面临高考,站在复旦大学的校园内,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感触。“今天,我们以复兴学子的身份走入复旦,这本身就是一种荣光的传递。”高三(8)班康舒涵说道,“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这个名字,不仅是一种归属,更承载着厚重的期待。它期待我们既能“复兴”个人的理想,更能传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精神。
更名一年间,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紧扣“大中贯通”、“区校协同”,系统整合复旦大学顶尖资源,深度推进机制对接、课程共建、特色班建设、英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复旦一号卫星的故事以及可控核聚变从理想走向现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多名复旦大学教授走进复兴,先后开设数学、生物、科学等30多门贯通微课程,举办科普前沿讲座。
复旦大学多名教授走进复兴,开设科普讲座。
复兴中学着眼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和超前发展,在更名后,组建“谈家桢班”,以生命科学为引领,综合物理、化学、材料/高分子等自然科学学科,实行“高中-大学”贯通培养,选拔培养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综合创新实践和科研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今年年初,高一谈家桢班的学生参加了复旦大学相辉学术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采集自身血样,亲自体验了鉴定血型的过程。在为期四天的学术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亲自上手实验,知识由书本上的叙述性文字转变为经由显微镜等仪器亲眼看见的直观现象;实验室里同学们从充满好奇、跃跃欲试,到相互探讨、互相协作,共同得出实验结论,将知识以更深刻的方式记忆下来。
相辉学术实践活动。
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复旦“步青”计划、“周末学堂”等学术素养培育活动,100余人走进复旦实验室接受科研指导、完成课题孵化,助推近50个科创项目在市级科创赛事中获奖等。学校还启动了“英才培养导师计划”,已聘请9名复旦教授担任学生导师,完整跟进三年生涯指导和学术引领。
复旦大学周末先修学堂。
作为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复兴中学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中开设了涵盖算法编程、硬件实践、AI前沿技术等领域的课程,如青少年程序设计竞赛(NOI培训)、嵌入式应用(Arduino)、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实践、AI-xLab等,形成从基础到高阶的完整学习路径,并通过智能垃圾桶、自动避障小车等项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参观元·创中心。
中国证券公司前100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