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城市的购房逻辑,与一线城市是不一样的,相较于一线、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大多数房价都没那么高,多为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经济体量等方面,都不能和一线、新一线城市同日而语。
一些二线城市,或许在人口增量上的表现还并不俗,连年都是人口净流入态势,但是多数属于省内地市(州)的人口流入到省会城市,对于省外人口的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相似的,产业布局也主要还是依靠省内力量为主导,除非是沿海城市的外向型经济比较多,内陆二线城市,大多还是依靠本省特有的产业在带动经济。
这些二线城市独有的经济、人口特征,从根本上影响着二线城市房产价值的底色,二线城市的楼市,通常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年轻人购房需求,主要来自于省内各市州,这些年轻人不一定学历多高,工作收入多高,但是他们的身后,往往有家庭的6个钱包支持,购买力其实并不低。
2、这些拥有购买力的年轻人,对于住宅的购买,自住的需求大于投资需求,甚至于有一些年轻人甚至都不考虑投资的价值,喜欢一步到位,买大户型,大平层。
一来能够满足炫耀心态和成就感,二来二线城市房价也并不高,家庭实力也能hold得住。
3、二线城市的土地城市开发饱和度没有一线城市那么高,土地储备相对充足,新区面积大,待开发板块多,一句话就是“不缺地”,因此,在住房产品设计上,用地也比较阔绰,中大户型是主流户型,反而小户型偏少。
上面这几个特点,对于二线城市的楼市格局塑造,是有着深远影响的。
尤其是对于这些城市的小户型而言,就会造成小户型的市场认可度并不高、二手房受众面小,成交量价不理想等局面。
而且,随着未来保障性住房满足刚性住房需求和商品房满足改善性需求的“双轨制”逐渐推广开来,刚需户型的住房的出租回报率、市场流通性等,都可能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而那些真正的大面积、优配套的改善型住宅,会成为资本和热钱追捧的宠儿,吸附大量资金。
这对于二线城市的小户型房产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利空,无论是出租回报率,还是流动性,都会大不如前,最终只会逐渐沦为原房东手中流动性较弱的“不动产”。
就算是那些交通地段稀缺、配套不可替代的优质的小户型,也难以避免天量保障性住房面世带来的冲击,而市场认可度方面,又不如大户型的改善住宅。
最后,在这些小户型当中,很可能会形成房东之间竞相开展价格竞争,都想尽早卖出手中的“不动产”,甚至导致价格踩踏,只能折价很多才能售出的局面。
因此,就目前的情势来看,在保障房全面推广开之前,在改善型大户型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商品房楼市主流之前,二线城市的小户型房东,尽早卖掉手中的小户型,这或许是手中资产最后的变现机会。
中国证券公司前100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